• 吴中如

    (1939年9月9日--2023年2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祖籍绍兴。河海大学教授,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首届Council of ISHMII。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河川系,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大坝安全监测与监控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子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峡重大项目课题及重点项目等基金6项;973项目(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课题1项;三峡临时船闸、升船机和左岸厂房等安全监测工程,龙羊峡、小湾、丹江口、新安江、佛子岭、水口等大型工程科研项目60多项。先后获国家、部省委科技进步奖13项,先后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水利部特等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是一位长期工作在工程科学技术第一线上并作出重大贡献的工程科学技术专家。

  • 周勤之

    (1927年11月23日--2022年6月7日)浙江上虞人。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家,是中国静压轴承开创人之一,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机床厂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0年毕业于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我国静压轴承开创人之一,所开发的动静压轴承在高精度外圆磨床用卡盘夹磨工作圆度小于0.08微米,为当代国际最高水平。吸收国外技术试验开发镜面磨削外圆磨床,开创我国镜面磨削先河。直接参与并组织指导研究开发的精密分度技术、接长丝杆技术、双薄膜反馈双边随动阀、磁分度技术、电子全闭环磨齿机、平面智能研磨等技术,分别达世界先进水平和领先地位,为精密机床的开发打下基础。

  • 冯端

    (1923年6月11日--2020年12月15日)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苏州。凝聚态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理学院物理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4年被任命为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一任院长;1985年出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出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1992年出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兼副主任;199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在体心立方难熔金属内位错的研究中,合作发现了浸蚀法位错线成象规律并主编了中国第一部《金属物理》专著。在复杂氧化物晶体内的缺陷与畴界问题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并发展了一种具有优异的非线性光学和高频超声性能的新型人工调制结构材料。近年来,他致力于凝聚态物理学著作的撰写,发表了《凝聚态物理学新论》等书。1998年科普著作《漫谈凝聚态物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开科普作品获国家奖之先河。《溯源探幽:熵的世界》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2年、2003年和2004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孟执中

    (1934年12月16日--2019年12月14日)出生于浙江诸暨。中国气象卫星专家,卫星总体和卫星控制技术专家,我国气象卫星事业的开拓者。主持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的研制,使我国成为继美、俄后世界上第三个成功研制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6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电讯系。曾任“风云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风云三号”卫星总设计师。1979年起主持我国第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研制。1988年、1990年“风云一号”A、B星二次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研制成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1999年5月“风云一号”C星发射成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星至今还在正常运行。2002年5月15日,“风云一号”D星成功发射,运行良好。主持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研制,探测水平已接近并部分超过欧美同类在轨卫星的水平,标志着我国气象卫星及遥感仪器探测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多项省部级科技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袁承业

    (1924年8月14日--2018年1月9日)生于浙江上虞。有机化学家,中国萃取剂化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8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1955年获原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1958年建立与领导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解决了我国国防工业的急需。上世纪70年代结合我国有色金属的综合利用研制成功分离稀土及钴镍的多种萃取剂。与合作者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进行“萃取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以后又用量子化学、分子力学、模式识别、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进行处理,从而将萃取剂化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与研究生在有机磷化学的基础研究方面获得很好的成果。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截至2018年1月,袁承业获得了众多奖励,包括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3年、1988年、1990年三次国家发明三等奖;1986年"在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中取得重要成果"荣誉证书。为中国有机化学发展、"两弹一星"研制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